慈善新闻
及时了解最新动态,记录爱心行动

社区慈善的意义与使命

1发布时间:2024-04-07 浏览量:1008
发布时间:2024-04-07 浏览量:1008

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九十六条规定:

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社区慈善组织,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发展社区慈善事业。

随着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社区慈善广受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其内涵和功能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一方面,有关社区慈善的内容被不同程度地纳入国家及地方慈善立法之中,社区慈善成为我国特色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社区基金会、社区慈善基金在全国各地快速兴起,基于地方情境的社区慈善创新实践日趋增多。

社区慈善本身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概念,其发展深嵌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脉络之中,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和实施路径。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立足实际,深入思考新时代社区慈善的意义与使命。

第一,社区是困难群体生存和获得照顾的主要空间,慈善历来又是民生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9月,民政部印发《关于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形成政府救助和慈善帮扶协调配合、资源统筹、优势互补、融合高效的新格局,合力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当前及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社区慈善的首要使命仍然是关注和帮助社区中那些身处困境的人士和家庭,各类社区慈善主体要通过不断创新慈善帮扶模式和方法,提供经济救助、心理援助、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支持,助力有需要的人士和家庭走出困境。

第二,慈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是健全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特别强调培育扶持基层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慈善所蕴含和践行的互助、参与、透明、诚信等理念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同基础。例如,很多社区以社区慈善基金为载体,居(村)委会、社工、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等各方相互合作,针对社区具体需求和问题,动员社区内外慈善资源,共同予以回应和解决。因此,社区慈善的另一重要使命在于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连接和信任,促进社区多元主体合作。

第三,社区慈善的发展可以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向社区治理领域,拓宽社区治理的资源渠道。这是很多地方推动社区慈善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也需要特别关注慈善资源的属性和特征,即相较于政府财政资金等其他资源而言,慈善资源的灵活性、开放性较强,不仅能及时、快速地回应社区不断变化的需求,而且能支持社区多元主体开展更多探索性、创新性的工作。例如,在社区文化保育、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等诸多领域,慈善力量都发挥着有效的推动作用。因此,促进社区创新也是社区慈善的一大使命。

此外,若将社区慈善置于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转型进程之中进行思考,社区慈善所蕴含和倡导的慈善回归真实生活、慈善回归民间等价值,对于避免数字时代慈善的过度“工具化”、避免简单地以捐赠数额衡量慈善实际成效、推动慈善事业真正走向全民慈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社区慈善强调社区成员在慈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除了关注社区成员的慈善捐赠外,还强调社区各方身体力行地参与社区服务,其本质上是“参与式慈善”。若抛开上述概念,仅从社区居民的视角出发,社区居民的慈善参与可体现在多个层次:

第一层次,个人直接把款物赠予社区中需要帮助的人或家庭;第二层次,可以向社区基金会、社区慈善基金或社区慈善捐赠站点捐赠款物;第三层次,成为社区志愿者,可以贡献自己的时间、知识、技能或体力,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第四层次,可以基于个人的理念和兴趣,依法发起成立或加入社区慈善机构等各类社区社会组织,组织实施或参与社区公益项目及相关活动;第五层次,可以作为委托人设立社区慈善信托或设立个人(家庭)冠名基金等,更加长期、持续地参与和支持社区慈善事业。

上述五个层次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参与程度不断深化的过程。一个良好运作的社区慈善体系应该为社区成员不同层面的参与提供便捷、畅通的渠道,不断激发社区内在活力,让所有的公益形式都迸发力量。